价值链排放:了解和管理范围 3 碳足迹
可持续采购术语随着气候问责制的加速推进,企业被要求将视野拓展至自身运营边界之外。仅减少内部运营或采购能源产生的排放已不足够;监管机构、投资者和客户如今都期望企业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全面透明。这包括衡量、管理和报告与供应商、物流、产品使用甚至废弃处置相关的排放。
对于合规领导者而言,这一转变既是挑战,也是关键机遇。价值链排放也称为范围 3 排放,通常占据企业碳足迹的绝大部分。然而,它们也是最复杂、最难应对的部分。随着 欧盟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》(CSRD) 和 加州 SB 253 法案 等披露法规陆续生效,企业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来掌控这些间接排放,并与国际气候框架保持一致。
什么是价值链排放?
价值链排放是指贯穿企业整体商业生态系统的间接温室气体 (GHG) 影响。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(GHG Protocol),这类排放被归类为范围 3 排放,它们不是由企业自身直接产生,而是来源于企业依赖的上下游活动。
与来源于企业自身运营或能源消耗的范围 1 和范围 2 排放不同,范围 3 排放涵盖从原材料开采、供应商生产到成品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。这包括上游运输、商务差旅、运营废弃物,以及下游分销和产品生命周期终端等类别。
对多数企业而言,范围 3 排放不仅占比重大,往往更占据主导地位。跨行业研究数据一致表明,这类排放通常占企业整体排放量的 70% 至 90%。若不应对,任何净零战略都将不完整。
价值链排放也蕴藏着最大的风险与机遇。这类排放不仅能暴露运营低效、供应链薄弱环节和脱碳热点问题,还正迅速成为监管审查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
| GHG Protocol 将范围 3 分为 15 个不同类别,涵盖上下游的各种影响。这包括采购商品和服务生产、第三方物流、商务差旅、员工通勤、租赁资产、产品使用阶段的影响以及最终处置。该框架帮助企业识别排放来源,并通过战略性参与实现管理或减少。 |
价值链排放为何重要
了解排放发生的位置是第一步,但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将测量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。随着气候危机加剧,价值链排放已成为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团队的核心关注点,同时也是合规、财务、采购和风险管理部门的重点。这类排放如今正处于监管机构、投资者、客户和社会组织的聚光灯下。
碳足迹的隐藏驱动因素
对大多数企业而言,其气候足迹的最大部分在于自身无法直接控制的环节。价值链排放通常占企业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 70% 至 90%。然而,许多企业仍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范围 1 和范围 2 上,关注内部运营和能源消耗。这使得大部分气候影响被忽视,削弱了减排战略的效果。
法规提高了门槛
全球监管机构已明确表态:价值链排放是合规要求的一部分。
- 欧盟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》(CSRD) 及其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 (ESRS) 要求对所有三类排放范围进行详细披露。
- 在美国,加州 SB 253 法案将要求大型企业自 2027 年起披露范围 3 排放,并在 2030 年前从安全港过渡至有限保证。
- 在全球范围内,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 (ISSB) 发布的 IFRS S2 标准已将范围 3 纳入气候相关财务披露,强化了资本市场对稳健供应链数据的需求。
正如我们将在后文探讨的,这些框架都将范围 3 数据置于核心位置。无法清晰展示其价值链排放的企业将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,并难以达到基本的合规预期。
市场预期的变化
除了法规之外,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在加速。机构投资者希望全面了解气候风险暴露情况。跨国采购方正将碳排指标纳入采购决策,而 ESG 评级机构则对数据质量、目标可信度和价值链参与情况提出更高要求。相反,那些能够清晰掌握价值链排放的企业将赢得认可。清晰的数据、与科学一致的目标以及与供应商的协作参与,有助于建立信任并提升 ESG 表现。
气候目标取决于此
如今,净零承诺已成为各行业的常态,但若不应对上下游排放,鲜有可能实现。科学碳目标倡议 (SBTi) 要求企业若范围 3 排放占总排放量的 40% 以上,则必须在近期目标中纳入范围 3 排放。在多数行业中,这一门槛轻松被突破。
此外,《巴黎协定》1.5°C 路径要求大规模的价值链脱碳。无论是寻求 SBTi 认证、内部净零目标,还是气候领导力认可,减少范围 3 排放都是不可回避的。
强制范围 3 行动的法规
排放披露的监管环境正在迅速转变。曾经局限于自愿报告和运营边界的规定,如今延伸至整个价值链,将范围 3 排放牢牢纳入合规范围。
这一转变由全球共识推动:若缺乏对间接排放的透明度,就无法准确衡量、管理或缓解气候风险。因此,国家和国际框架正逐渐趋同,要求企业必须全面核算其碳足迹,包括与供应商、合作伙伴、物流及下游影响相关的排放。
欧盟 CSRD 与 ESRS
自 2024 年起分阶段实施的欧盟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》(CSRD) 标志着企业气候披露的重大转变。受 CSRD 约束的企业必须详细披露范围 1、2 和 3 的排放,依据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 (ESRS)。这包括上游采购商品和服务的排放,以及下游产品使用和处置的排放。对许多企业而言,这是首次被法律要求大规模量化并披露价值链影响。
加州 SB 253
加州《气候企业数据问责法案》(SB 253) 将强制排放披露范围扩大至年收入超过 10 亿美元并在加州开展业务的公司。自 2026 年起,这些企业必须披露范围 1 和范围 2 排放,并在 2027 年起披露范围 3 排放(在安全港期内)。到 2030 年,范围 3 数据必须满足有限保证标准,显示出监管机构对价值链透明度的长期承诺。
IFRS S2(ISSB 全球标准)
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 (ISSB) 推出的 IFRS S2 标准旨在为财务报告中的气候相关披露建立全球基准。当范围 3 具有重要性时(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确实如此),必须纳入披露。该标准正在资本市场和各国监管机构中快速普及,以促进财务披露与气候风险之间的一致性。
SBTi 企业气候目标标准
除了披露外,行动也正受到监管,尤以科学碳目标倡议 (SBTi) 最为突出。为获得 SBTi 认证,企业若范围 3 排放占总足迹的 40% 以上,必须制定范围 3 减排目标。SBTi 还要求企业使用 GHG Protocol 方法量化排放,并展示持续改进。随着成千上万的企业承诺与 SBTi 对齐,范围 3 减排已成为可信气候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(CBAM)
尽管 CBAM 是一项贸易机制而非披露法规,但它对范围 3 跟踪具有重大影响。自 2023 年进入过渡期并将在 2026 年全面实施,欧盟 CBAM 将对进口钢铁、铝、水泥和化肥等商品征收碳成本。为遵守规定,进口商必须计算并报告产品的隐含排放,这实际上要求全球供应商提供上游范围 3 的可见性。
管理价值链排放的障碍
尽管对范围 3 排放的认知和监管压力不断加大,但将这一势头转化为行动仍然复杂。价值链排放涉及成千上万的数据点、多个层级的供应商以及远超企业直接控制范围的运营活动。对许多企业而言,精准测量和有效减排之路绝非易事。以下挑战是企业在管理和减少价值链排放时最常遇到的障碍:
- 数据收集与质量:获取可靠的范围 3 数据极具挑战。许多供应商缺乏排放核算体系或能力,甚至无法准确测量自身的范围 1 和范围 2 排放,更遑论为特定客户分配排放。因此,企业往往依赖基于支出的估算、通用排放因子或行业平均值。
- 范围复杂性: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(GHG Protocol) 将范围 3 排放划分为 15 个类别,每个类别都有其边界、数据来源和核算方法。从上游采购商品到下游产品处置,涵盖的活动范围极广,且并非所有类别都适用于各行业。建立完整的排放清单需要谨慎的范围界定、优先级排序和技术理解。
- 供应商参与:供应商参与是价值链脱碳的基础,但依旧面临巨大挑战。许多供应商(尤其是中小企业)尚未开始追踪排放,或缺乏知识、资源或动力。企业必须在供应商教育、沟通与协作上投入,以建立信任并推动一致的报告实践。
- 核查与保证:随着加州 SB 253 等法规引入范围 3 数据的第三方保证要求,对合格核查机构的需求急剧上升。然而,全球碳审计师的有限供给造成瓶颈。对于供应链规模大或复杂的企业,实现范围 3 排放的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可能需要多年筹备与系统建设。
- 整合与报告:范围 3 数据并非孤立存在,它需要融入更广泛的碳核算平台、ESG 披露和气候战略框架中。不同报告标准(如 CSRD、ISSB S2、CDP 和 SBTi)的数据输入对齐是一项后勤挑战,尤其对跨国企业而言,其系统往往支离破碎。
管理价值链排放的五个步骤
随着监管压力增加和气候期望升高,要有效管理价值链排放不仅需要数据,还需要基于成熟框架、可信目标和供应商协作的战略。
1. 以 GHG Protocol 为基础
GHG Protocol 的范围 3 标准仍是衡量间接排放的全球基准。它为识别相关排放类别、选择计算方法和记录假设提供了结构化指南。企业应首先清晰界定其组织和运营边界,然后应用该标准的 15 类结构以确保覆盖完整。从一开始就采用该标准有助于保持一致性、提高可比性,并支持与其他框架对齐。
2. 建立全面的排放清单
完整的范围 3 清单是制定目标和跟踪进展的关键。根据 SBTi 指南,企业在设定减排目标前应量化所有相关范围 3 类别的排放。这不仅提升可信度,还能揭示行动重点。通过记录方法、数据来源和可靠性水平,尤其是在使用估算时,来优先保证可追溯性。透明度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信任并满足保证要求的关键。
3. 吸引并赋能供应商
供应商参与是范围 3 成功的基石。由于许多排放源自上游合作伙伴,减排工作必须超越自身运营。建立结构化的参与计划,包括供应商培训、碳数据收集问卷和技术支持。尤其要关注战略性和高排放供应商,他们对整体足迹的影响更大。
4. 跨框架对齐
范围 3 报告在多个框架下逐渐成为强制要求,包括 CSRD、CDP、美国 SEC 气候规则、TCFD 和 ISSB。与其重复工作,不如通过一致的排放清单实现标准间的对齐。单一的经核查数据集可满足多重报告需求,减少管理负担并提升数据完整性。简化报告架构还能帮助企业在全球规则趋同时具备前瞻性。
5. 为核查和披露做好准备
随着 SB 253 等法规引入范围 3 的保证要求,提前规划第三方核查至关重要。首先要建立稳健的内部控制,保留完整的文档,并采用公认的方法论。在可能的情况下,公开排放数据和方法,以展示透明度。经核查且可追溯的报告不仅能满足监管期望,还能增强利益相关者信心。
将洞察转化为行动
成功管理价值链排放不仅仅是合规要求,更是长期韧性、可信度和运营改进的基础。然而,正如我们所探讨的,企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。不一致的供应商数据、复杂的监管环境和有限的内部能力都可能减缓进展。
前行之路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领先企业正与能够帮助其将排放管理嵌入系统、供应链和决策过程的合作伙伴携手。借助合适的支持,看似复杂的问题也能变得可控。
数字化平台正在帮助企业实现数据收集自动化、跟踪供应商绩效,并在单一视图中集中范围 3 信息。通过使用提供标准化排放评估和记分卡的工具,企业能够识别最大影响点,更有效地吸引供应商参与,并清晰地衡量进展。这对缺乏资源而无法独立报告的中小型供应商尤为宝贵。
这些系统还支持与 GHG Protocol、CSRD 和 SBTi 等框架的对齐。当范围 3 数据能融入更广泛的 ESG 披露,并根据监管要求得到核查时,企业在披露中就能获得透明度和信心。
你的下一步
EcoVadis 将这些能力整合在一起,帮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、更大的信心和更低的风险前进。从供应商参与到碳记分卡和排放追踪,我们的解决方案旨在推动价值链脱碳的实质性进展。